影视传媒学院举办《艺术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学术讲座

发布者:新闻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22-11-05浏览次数:500


11月1日14:00,应影视传媒学院邀请,上海大学文学院刘旭光教授于东部校区文馨楼101教室举办了一场以线下与线上直播方式相结合的学术讲座《论艺术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及其话语模式》。讲座由影视传媒学院周韧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副院长齐青教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负责人赵宜副教授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们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旭光教授首先从以下几个问题为切口展开叙述:当我们在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研究时,什么样的研究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要进行哪些工作?工作总是有程序和目的的,我们需要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分析,来揭示马克思主义如何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展开自己的工作。讲座中,刘旭光教授主要讨论了六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还原艺术作品的社会历史、第一次飞跃:反映与“生产性”的思维模式、第二次飞跃: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观念在作品中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艺术研究,以及第六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批评。刘旭光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的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在艺术研究领域的应用: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艺术的社会历史研究,把具体的艺术作品的存在落实到艺术语言的构成、特质、风格、意义上,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统一起来,寻求二者间的诸种关系,进而把艺术作品与当下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寻求二者间的关系。对艺术作品之社会存在的研究由历史唯物主义完成,对诸种关系之探索由辩证法完成。


在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刘旭光教授建议硕士论文选题可以采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话语模式,还回应了在座师生提出的若干问题,与会师生皆感觉受益匪浅,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21级传播学杜美贤同学认为:“刘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廉价咖啡反映时代精神’‘《海上钢琴师》中的阶级象征’等观点,趣味性与理论性兼具,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22级新闻与传播向苏婷同学认为:“艺术作品往往是社会时代的历史还原,是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具体化。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去欣赏艺术作品的呈现时,启发我们学会去探寻作品背后的人民性与一般性,去感受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22级新闻与传播陈梦婷同学则认为:“刘老师将艺术作品的研究放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当中,将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有趣的语言相结合,把相对枯燥的知识变成流淌的活水,使我学习到了研究艺术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历史还原。历史还原不仅仅是还原作品,更是还原当时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使我感受匪浅!”21级广播电视吴桐同学认为:“刘旭光老师的讲座揭示了艺术总是对社会现实的能动反映。使我学习到不仅要从反映论的角度看待艺术作品,还要从生产角度去剖析艺术作品。”同学们最后非常感谢刘旭光老师前来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进行学术交流,为研究生同学们提供了全新的批评视角。


刘旭光,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西方美学史、审美理论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特别是在审美理论方面,建构出以“交感反思愉悦”为中心的审美理论体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审美理论话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审美的历史演进与当下形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美学中的艺术真理性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西方存在论的演进与美学之关系研究”等课题。出版《海德格尔与美学》《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存在之链上的美学——形而上美学的演进史》《艺术与真理》等专著,在CSSCI级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供稿、摄影:美术学院   作者:杜美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