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研讨中外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研究与翻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作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7-10-11浏览次数:141


        9月29、30日,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联合内蒙古民族大学在该校举行首届中外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研究与翻译高端论坛。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白庚胜,广西民族大学博导、《比较文学》主编、《东方翻译》执行主编谢天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项目评委、东北师大博导刘建军教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孙玉,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博导朱振武,上海市比较文学协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博导宋炳辉,上海社科院博导任一鸣等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与会专家从民族/族裔文学的创作与批评、译介与传播等两个主要维度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内容涉及当下民族/族裔文学的热点与难点、中外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的研究与翻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特殊的文化蕴涵、民族/族裔身份定位与认同、归化与异化等多个方面,立体地展示了多极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环境下异彩纷呈的民族/族裔文学文化景观。

        史丹纳在《英国文学史》的序言中明确把“种族”“环境”和“时代”作为影响文学的三大因素。在非西方文明不断挖掘和重新肯定自身文化价值、民族/族裔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今天,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及其对文学文化繁荣和发展产生的启示意义和建设性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怎样研究翻译和传播民族/族裔文化,怎样均衡吸纳各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的精神和精华,怎样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怎样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评中增强自我意识,怎样为‘一带一路’战略献言献策”是发起本次论坛的主要目的。

        “长城饮马,何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研究中国文学不讲地域与民族,是无法探清中国文学的内在奥秘的。白庚胜教授、刘建军教授、任一鸣研究员和西南民族大学曾路教授等分别通过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新指向、民族文学走出去的基础之维、后殖民文学的视角下的中国族裔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化范式研究等选题深刻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发展指向,揭示了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国文化传承、文化建构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自觉维护和拓展的民族文化传统,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立少数民族文学体制也成为了本次论坛的研讨成果与共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族裔文化文学发展虽然试图前进,但相关研究和意见还相对滞后,不成比例。以英语文学为例,英语文学当然只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但到目前为止,英美文学基本上就等同于英语文学。大多数都忽略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加勒比地区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的文学。”带着这样的思考,论坛发起人朱振武教授希望与会专家能多挖掘外国文学创作与译介中的“沧海遗珠”,让世界文学以更加缤纷瑰丽的面貌进入中国读者视野。论坛讨论中,不论是华中师大的罗良功教授、山东大学的李保杰教授和湖南师大的曾艳钰教授等对美国非裔文学、西语裔美国文学和“911”后美国传记文学及回忆录的深度阐释,还是对外经贸大学金冰教授从族裔视角另辟蹊径解读新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均体现了当代学者在构建多元文学文化生态系统中的自觉与努力。

        此外,谢天振教授等翻译专家则从回归文本和阐释的角度,围绕重新阐释“信达雅”、翻译即创作、译者的自觉和翻译的标准等热点话题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即不是简单的文字交换,而是促进跨文化交际与交流。

(供稿、摄影:陶兰)

Baidu
sogou